五行是中华先哲通过对大自然的领悟,对万事万物的一种归类方法,通过类象使繁杂的事物变得有序、条理,并且还进一步明晰了他们之间的作用关系,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中华先哲对人类文化的一个巨大贡献。既然万事万物都可以用类象法进行归类,那么,我们就可以依据五行的生克制化作用关系,来进行养生康复的调理应用了。从五行学说的角度看,疾病的发生一定会有三个方面的因素,即克我,我弱,我克,这三个作用关系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。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养生康复的基本思路是:慢性病取生助,急性病取克泄。基于这个原则我们分别对上述的三种致病因素,结合不同的五行类型,作以养生指要。
第一类:木型人
木型人多因怒致病,因急招损,这类人做事过于急切,容易出头,也最容易遭受克制和打击。由于木宁折不屈的特性,往往越被克制越不服气,那就只能持续的受克。所以,木型人因克动怒,因克致病偏多。木型人首发肝胆疾病,易发神经系统疾病,也会发生克伤脾胃,较严重的还会造成中风偏瘫等心脑血管疾病。
第一个因素:克我。谁能克木,就是金。当自身的肝气不太旺也不太弱时,遇到金克就会发病。这就得需要先找到金代表的事物:是你遇到了金型人的伤害,还是有不良的酗酒嗜好,或者是偏于辛辣的饮食习惯,或者你情绪容易激动容易发怒等等,这都得去找。如果是你觉得金型人伤害了你,你就得挪移化水去包容他;如果有不良的嗜好和饮食习惯,那就得去改变;如果你是一个容易动怒的人,那就得从修心入手了,取仁德以养肝木,视天下物我平等,思人及己,还有什么可动怒的。只要能够把使你动怒的人事去换位思考,就无气可生了。
第二个因素:我弱。我弱,就是先天的肝气虚弱,往往与遗传有关,与先天的命理结构有关。也没人气我,也很讲究生活调养,就是肝功不调,这种人肝气先天虚弱,不受克也会生病。那怎么办呢?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取五行类象的生助。这就需要找出生木和助木的五行,生木的是水,对木能够助益的是同性的木,然后进行水和木的类象归类,属于水的:脏肾、冬旺、向北、色紫、志恐、味咸、音羽、诀吹等等;属于木的:脏肝、春旺、向东、色绿、志怒、味酸、音角、诀嘘等等。有了这两种五行类象,就可以进行五行的生助调养了。肝功虚弱的人养肝,可以从冬季就开始用生肝之法,这样就可以使肾水充实来滋养肝木。冬季可以多练习强肾的功法,多吃根茎、水产类食物;服饰以黑、蓝、青为主色;少看恐怖片,多听羽调的音乐;常练六字诀的吹字功补肾气。这样,保持了冬季肾气的充实,到春季木气当旺生发时,肝气就会旺有源头,有了充实的肾水源头,就不会虚旺,就不会肝阳上亢了。到了春季再用助肝之法:多吃青绿色茎叶蔬菜;服饰以蓝、绿为主色;以清晨动功为主,多面向东方,采摄东方生发之木气;多听角调音乐;常练六字诀的嘘字功平肝气。这样肝在这个生发之季,又是气机调和的,肝脏功能自会变的正常。
第三个因素:我克。这类人自身肝气特别强盛,特别充实,不怕金克。一般不会发肝胆病,但是,强盛的肝气会去克土,会发脾胃病。人体的五行之气始终处于一种平衡、持续、协调的圆周运动状态,有一强,必有一弱,依据能量守恒定律,强大能量场必然会向弱能量场转移,当强盛的木气转移到脾胃时就是木克土,就会损伤脾胃,常会出现气滞中焦,不思饮食,胃炎,胃溃疡等症状。那么,怎样化解这种自身的“我克”呢?就是让自身过旺的木气往火上迁变,贪生才能忘克。这就要找出火的五行类象:脏心、旺夏、色赤、向南、志喜、情礼、味焦、音徵、诀呵等等。应用这些类象在日常中要多练养心静心法之法;服饰以偏红、黄色为主;性情忌直快,要明理达时,以喜乐为常;多吃焦苦、甜味食物;常听徵调音乐;习练六字诀的呵字功补心气。这样,就可以让火泄了强盛的木气,又生了脾胃土,化“我克”为“我生”了。这里有些类似中医理论中的“实则泄其子”,但这里不是用的泄法,而是用的强心之法,让火的力量更强,去泄木生土,这种调节五行的方式,就是——化法。
五行克的形式还有自克,运克,物克,场克,事克等等,上述只是针对典型的五行类型人的调养方法。希望可以通过这些了解,能够对五行养生产生兴趣借以入门,从自身的调养开始做一起点,来进一步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之妙。
评论